天使投資人蔡文勝近日接受《華爾街日報》中文網主編袁莉的專訪,就中國互聯網的投資機會和創新模式等發表了看法。以下是訪談實錄節選。為簡潔起見,內容進行了編輯。
知識比學歷更重要
袁:很多人說您在互聯網行業做得成功是因為您沒有上過大學,沒有精英心態,理解草根的需求,您同意這種說法嗎?
蔡:我同意一半。的確,因為我沒有上過大學,不會受很多局限,所以會更了解草根的需求,知道老百姓更想要什么樣的互聯網服務,這是我同意的一半。
但不同意的一半是,很多人把學歷跟能力掛鉤,其實學歷不重要,個人的知識很關鍵。我雖然沒有上過什么學,但我閱讀了大量各種各樣的書籍。舉個例子,2000年我剛開始做域名投資的時候,中國有2122個縣,當時80%的縣的域名都被老外注冊走了,之后我通過努力不斷把這80%的縣的域名注冊回來。這個過程中,我了解了這2000多個縣每個縣的人口分布、地理、特產等等,我都一清二楚,這樣我才能對這些域名的價值做更好的判斷。
第二個例子,2003年我開始做個人網站,也就是265.com的時候,一開始很多個人站長不認同我,因為我算新進入的。當時有幾個個人站長集中的論壇,比如K666(中國站長站),我就去那個論壇里,花了很多時間把幾萬個帖子每個都看了一遍,這樣我就能了解中國這些站長的作品有哪些,他們是怎么做的,他們住在哪里,哪怕是湖南某個鎮,某個鄉,某個村。
之后,有一家做全世界網站排名的美國網站叫Alexa。2004年我把Alexa里前一萬名的網站(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)都了解了一遍,看看這前一萬名都是做什么的網站,提供什么服務,為什么它的流量上來了,這其實就是一種知識的積累。
中國互聯網的投資機會
袁:如果有人想要找您談投資,您大概會對什么類型的企業感興趣?
蔡:我覺得應該分三類,一類是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用戶了,比如一些游戲,已經達到了上億用戶,現在已經賺錢了,可以說成功了;第二類還在初始培養階段,我把它當做一個孵化器;第三類,是我說的純粹為了幫助人的,是更小的孵化器,當然,未來有一天它也許能夠發展起來,這都是有可能的。
袁:如果是從應用類型和發展方向上來分呢?
蔡:如果是從發展方向來講,現在我專注于三個方向:第一是移動互聯網,我覺得未來幾年移動互聯網是最大的機會,甚至會改變中國的互聯網結構;第二是電子商務,我們都知道淘寶網很大,但整個中國的中小企業有兩千多萬家,目前上網的中小企業只有一百萬家,還有百分之九十幾的中小企業要借助電子商務來發展,這是最大的機會;第三就是目前正在做的和游戲相關的,但我不只局限于游戲,我覺得應該把游戲、動漫和電影綜合起來,做成一個非常好的集合體,也就是所謂的創意產業,未來在中國這是非常大的空間。
袁:您曾說過,接下來兩三年中國互聯網還是有一定機會的,但再往下可能就會越來越難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
蔡:我覺得機會就是三年。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是四個億,現在還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,在未來這三年可能會迅速增加到八個億,但到八個億,基本上就飽和了,中國13億人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上網,所以這三年增加的新進用戶就是一個巨大機會。之后,第一,用戶基本上飽和了;第二,大互聯網公司該圈的地也圈完了;第三,一些商業模式和技術也基本定型了,你很難再創新了。
創新從拷貝開始
袁:有人說中國互聯網是沒有創新的,就是山寨。其實中國的傳統產業也是這樣,服裝、鞋、甚至電器,您覺得這對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嗎?
蔡:喬布斯說過一句話,蘋果所有的東西都是拷貝別人的,只是在拷貝基礎上有創新。你的發展就是用前人的經驗,為什么我們要看書、看電視?其實就是吸取前人的經驗、精華,所以這個沒有異議。我說了,到中國的很多東西已經進行了本土化創新。
袁:很多人經常說中國沒有創新只是世界工廠。
蔡:這是兩碼事。不是說中國沒有創新,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先從復制開始,從各個方面不斷提煉,比如安踏、李寧,一開始也是做外包,后來它就能在復制的基礎上創出自己的品牌,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。中國改革開放也就是30年,很多東西需要積累。
不留一分錢給兒子
袁:您個人怎么看貧富差距?你的財富觀是怎樣的?現在的80后、90后、很多人對這個社會不是很高興,覺得機會都被60后、70后搶了,對這個你怎么看?
蔡:中國的有錢人都是這30年涌現的,在1980年以前,中國幾乎沒有一個有錢人。改革開放確實是釋放了人的能量,讓人做更多事,創造出財富。我覺得,到了某個階段,最終每個人都會回饋社會,當然,現在很多人還停留在滿足自我(比如奢侈品消費)的階段上。
我自己的財富觀,打個比方,我不會留一分錢給我兒子。社會變化越來越快,如果他努力,他自己將來也會有大發展;如果他自己不進取,你留東西給他反而是煩惱。
袁:那您到時會看著他苦苦奮斗嗎?很多80后、90后都說自己沒有靠山、沒有人幫助。
蔡:他自己的教育我會幫他解決,其他的交給他自己。關于80后、90后的抱怨,我覺得這里有放大的成分,互聯網有一點不好,就是會把不好的聲音放大。80后、90后說起來也算不幸,60后、70后的幸運在哪里?我們嘗過的苦,經歷過的苦,現在的80后、90后是不懂的。